目前分類:佛學 (29)

瀏覽方式: 標題列表 簡短摘要

無明的逆襲


 


 


     為什麼要修行?因為有無明?無明是什麼?佛學大辭典有說,不知道可以去YAHOO知識查?不然去GOOGLE查?反正不知道的可以去翻書?我今天想講點不一樣的?講點無明的、妄念的、講點不是佛經的?哈哈。


 


leave890427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

雜阿含經(九○九)


如是我聞。


一時。佛住王舍城迦蘭陀竹園。


時。有]調馬聚落主來詣佛所。恭敬問訊。退坐一面。


爾時。世尊告調馬聚落主。調伏馬者。有幾種法。


leave890427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

我諸弟子展轉行之,則是如來法身常在而不滅也。----佛垂般涅槃略說教誡經。



leave890427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

諸佛世尊,皆出人間,非由天而得也。----佛是人間的正覺者,不在天上。天上沒有覺者,天上沒有覺者,有的是神、梵天、上帝、天主們與他的使者。也就是說佛出人間的思維。



leave890427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

『家』是男女互相佔有,物資私有的組合。依此發展下去,人世間的相侵相爭,苦破不已。出家是為了勘破自我,捨卻我所有的,以求解脫的生活。



leave890427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


在戒律中學習與在煩惱慾望中學習?


 


 


    我這輩子最佩服的男人,就是弘能。他曾經說過:『出家人、修行人,常常只是只能在他認為可以接受的環境中學習。換句話說,就是只能活在自己的境界中。』這句話很值得修行的人深思。


 

leave890427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

佛法以聖道的篤行為主,而行是理性的行,所以以正見為先(「大乘佛法」就是以般若為導)。正見所知見的,是世間生死苦迫的何以集起?世間生死苦迫的如何止息?這一問題,本是當時印度宗教界的思想主流,釋尊是怎樣的去理解,去解決?佛法是不共世間的,正見為先的特質到底是什麼?扼要的說:佛是以 [P27] 因緣nida^na即緣起來通達一切的。『相應部』與『雜阿含經』一致的說:釋尊與過去六佛──七佛,都是觀緣起的集samudaya與滅nirodha而成佛的(12) 。佛依此正覺成佛,也就以此教弟子,如經說:「苦樂(是當前的感受,也是此生果報)從緣起生」;「我論因說因」(13)。因緣──緣起觀是佛法的勝義所在,是不容懷疑的。當時的印度,傳統的婆羅門以外,還有東方新興的沙門團── 六師。行為上,有樂欲行與自苦行的二邊,釋尊離此二邊說中道。在思想上,更是異說紛紜:執一、執異,執常、執斷,執有、執無……,都是偏蔽而不符正理的。如論究世間,在時間上,是常住還是無常?在空間上,是有邊還是無邊?這些異說,說得玄妙高深,而對現實世間生死苦迫的解脫來說,都是毫無意義的戲論prapan~~ca。釋尊否定這些二邊的見解,提出了正確的見解,就是因緣說。因緣即緣起,被稱為「處於中道而說法」(14),在佛法流傳中,緣起說也就稱為中道。正見的中道,如『雜阿含經』卷一二(大正二‧八五下)說:

   「云何世尊施設正見?佛告!A陀迦旃延:世間有二種依(著),若有、若 [P28] 無」。 「世間集如實正知見,若世間無者不有。世間滅如實正知見,若世間有者無有。是名離於二邊,說於中道,所謂此有故彼有,此起故彼起,謂緣無明行,乃至純大苦聚集。(此無故彼無,此滅故彼滅,謂)無明滅故行滅,乃至純大苦聚滅」 (15)


  正見是正見緣起的集與滅,也是離二邊的中道。釋尊的正見,不是神教那樣的從神說起,也不是形而上學者那樣,說本體,說真我,而是從眾生現實身心去觀察,發見緣起法性dharmata^而大覺解脫的。人世間的苦迫──解決不了的無邊問題,是由於眾生觸對自然界、社會界、自己身心而引起的,所以直從自己 ──每個人的自己身心去觀察。釋尊常說五蘊pan~ca-skandha,六處s!ad!-a^yatana ,六界s!ad!-dha^tu,都是依眾生身心,或重於心理,或重於生理,或重於物理的不同觀察。眾生身心的一切,都是依因緣而存在,依因緣而消失,所以說:「此有故彼有,此起故彼起,……如是純大苦聚集」。「此無故彼無, [P29] 此滅故彼滅,……如是純大苦聚滅」。眾生的現實身心,是苦聚,苦是依因緣而有的。構成苦聚的因緣名為集;由於構成苦聚的因緣不斷,所以眾生的生死,生而死、死而生,一直生生不已的延續下去。既由因緣而有苦,那末苦聚的因緣消失了,「此無故彼無,此滅故彼滅」,純大苦聚──生死也就徹底的解脫。生死與涅槃,都依緣起而有可能(16)。正見及正見所起的正思惟等道,聖者是從「修道」中,達到「知苦」、「斷集」、而「證滅」的,這就是苦、集、滅、道 ──四([聖])諦catva^ry-a^rya-satya^ni法門。


  四諦是要一一了知的,而「苦」卻是要遍知的。遍知parijn~a^是徹底的、普遍的知。眾生的身心自體,稱為苦聚[蘊]。「諸受皆苦」,不是與樂受相對的,而是深一層次的苦。佛法觀五蘊、六處、六界為:無常anitya,苦duh!kha,空s//u^nya ,無我nira^tman;或作無常,苦,無我,無我所ana^tmi^ya,是深徹的遍觀。眾生身心自體的存在[有]與生起,是依於因緣的,主要為愛著tr!s!n!a^,一切煩惱及依煩惱而起的業(其實,煩惱與業也是身心自體所攝的)。凡是依因 [P30] 緣(因緣也是依於因緣)而有而起的,是非常(無常)法,不可能常恒不變的。現實身心世間的一切,在不息的流變中:生起了又滅,成了又壞,興盛了又衰落,得到了又失去;這是沒有安定的,不可信賴的。現實世間的一切,在永不安定的不息流變中;愛著這無可奈何的現實,不能不說是苦了。『雜阿含經』說:「我以一切行無常故,一切諸行變易法故,說諸所有受悉皆是苦」(17)。苦是不得自在(自主,自由)的,不自在就是無我,如『雜阿含經』卷二(大正二‧七下)說:

   「世尊告餘五比丘:色(等五蘊,下例)非有我。若色有我者,於色不應病苦生;亦不得於色欲令如是,不令如是。以色無我故,於色有病有苦生;亦得於色欲令如是,不令如是」 (18)


leave890427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

交差了,心卻沈重了起來



分類:佛教

2007/09/02 19:37


交差了,心卻沈重了起來


leave890427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

雲鳳 說:
2007/08/22 10:39

人的心為什麼這麼容易就失去了,也是一種考驗嗎?如果可以活過來,也是一樁超越自己的大成就,自己的心建立在什麼基礎上,自己應該要明白,不能找到原因,枉來人世一遭,我對自己的心一向很嚴厲,心念起伏非要觀清楚不可,但對別人的心,我無法幫忙做任何事,只能勸,出不了自己心的樊籠的人,一定要加倍的努力.自己的人生自己負責,自己的心自己要管好,不要陷入心這個工畫師的生花妙筆中而無有出期之日。
 這一段,是現在寫的:
一直不停的思考,是在妄念的基礎上炒作妄念,而靜坐,乃先止息妄念,以平靜心來思考問題,所以先靜坐,再看書,再思考,再修正行為,容易生智慧。



leave890427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

«12
Close

您尚未登入,將以訪客身份留言。亦可以上方服務帳號登入留言

請輸入暱稱 ( 最多顯示 6 個中文字元 )

請輸入標題 ( 最多顯示 9 個中文字元 )

請輸入內容 ( 最多 140 個中文字元 )

reload

請輸入左方認證碼:

看不懂,換張圖

請輸入驗證碼