這句話講起來甚深。人的身體與知覺,是修行的動力,也是阻礙自己看清楚真理實相的東西。死亡,是可怕的嗎?如果知道緣起與無我,就會知道死亡是更有機會見到法、見到空、見到真理的。當然生前就可以證果那當然最好,自知不受後有。如果沒有,可以利用死亡的剎那,看看有沒有機會體會到---無我的真理。我想這樣解釋應該符合這句話的意涵吧?如有疏漏,請指正。
目前分類:臨終關懷 (3)
- Mar 06 Thu 2008 22:18
面對死亡,只是寧靜的契入真理---印順法師
- Mar 06 Thu 2008 22:09
對居士臨終疾病困苦,該如何教化說法?
雜阿含第1122 經 對居士疾病困苦.云何敎化說法
如是我聞:一時,佛住迦毗羅衛國尼拘律園中。時有眾多釋氏,集論議堂、作如是論議。時有釋氏語釋氏難提:「我有時得詣如來恭敬供養,有時不得;有時得親近供養知識比丘,有時不得。又復不知有諸智慧優婆塞,有餘智慧優婆塞、智慧優婆夷疾病困苦,復云何敎化,敎誡說法?今當共往詣世尊所,問如此義,如世尊敎,當受奉行」。爾時、難提與諸釋氏,俱詣佛所,稽首禮足,退住一面。白佛言:「世尊!我等諸釋氏,集論議堂,作如是論議:有諸釋氏語我言:難提!我等或時見如來恭敬供養,或時不見;或時往見諸知識比丘親近供養,或時不得。如是廣說,乃至如佛所敎誡,當受奉行。我等今日請問世尊:若智慧優婆塞,有餘智慧優婆塞、優婆夷疾病困苦,云何敎化,敎誡說法」?佛告難提:「若有智慧優婆塞,當詣餘智慧優婆塞、優婆夷疾病困苦者所,以三種穌息處而敎授之,言:仁者!汝當成就於佛不壞淨,於法、僧不壞淨。以是三種穌息處而敎授已,當復問言:汝顧戀父母不?彼若有顧戀父母者,當敎令捨,當語彼言:汝顧戀父母,得活者可顧戀耳,既不由顧戀而得活,用顧戀為?彼若言:不顧戀父母者,當歎善隨喜。當復問言:汝於妻子、奴僕、錢財、諸物,有顧念不?若言顧念,當敎令捨,如捨顧戀父母法。若言不顧念,歎善隨喜。當復問言:汝於人間五欲顧念以不?若言顧念,當為說言:人間五欲,惡露不淨,敗壞臭處,不如天上勝妙五欲。敎令捨離人間五欲,敎令志願天上五欲。若復彼言:心已遠離人間五欲,先已顧念天勝妙欲,歎善隨喜。復語彼言:天上妙欲,無常、苦、空、變壞之法,諸天上有身,勝天五欲。若言已捨顧念天欲,顧念有身勝欲,歎善隨喜。當復敎言:有身之欲,亦復無常、變壞之法,有行滅涅槃、出離之樂,汝當捨離有身顧念,樂於涅槃寂滅之樂,為上為勝!彼聖弟子已能捨離有身顧念,樂涅槃者,歎善隨喜。如是難提!彼聖弟子,先後次第敎誡敎授,令得不起涅槃,猶如比丘百歲壽命,解脫涅槃」。佛說此經已,釋氏難提等聞佛所說,歡喜隨喜,作禮而去。
人死前要怎麼開示,怎麼讓他往生善處是一件有意義的事情。人身難得?佛法難聞?其實也是看自己結的因緣。如是因,如是緣。如此而已。有人要往生了,臨命終時,該怎麼對他們說比較好。現在是流行念佛往生,但是佛的時代並非如此。
這段經文是對居士開示的。什麼叫做有福報,就是臨終時給佛助念、開示。現在的人只能看看有沒有因緣給法師、善知識開示了。
內容也是讓人捨棄紅塵的情愛、事物。
- Feb 15 Fri 2008 21:10
佛陀時代的臨終關懷----看佛在世時代與現在處理身後事之落差
佛陀時代的臨終關懷
雖然人們不願意去面對,但是人類總是需要面對生老病死。也總有一天要死,沒有不死的人。現在的人死了之後有不同的宗教信仰,就有不同的處理方式。我僅就佛教的處理方式來談。
現在一般的處理方式是,念佛往生、助念、死後超渡。大致上是這樣。佛那時候卻沒有這樣,也沒有叫我們往生那裡去,更沒有鼓勵持咒。可以從雜阿含經(最原始、最核心,佛在世說的經文中,看出當時與現在流傳後的差異)看出與現代佛教徒處理後事的差異。就知道我們離佛到底有多遠了?正見差距有多大了?除了深感痛心外,也是佛弟子的責任。
佛很慈悲在得知弟子身體病痛,都會去看病。這些我引用的經文內容,不外出提醒出家眾,平常佛上課的內容。諸如:人的五蘊、六根、六塵不實。身內、身外找不到一個真實的我。因為無我是佛與外道不同之處。
其中背後的甚深思維就是緣起法。有關後世不斷去補充說明的轉世輪迴的問題,在佛在世時歸類在十四無記中。也就是不回答中。因為無我,你怎麼去回答輪迴的問題?(因為,有業力無作者這個解釋起來很難,不是本文深究的內容)。